經過改革開放以來近40多年的發展,我國電線電纜產業已經形成了相當規模,基本具備了參與國際競爭的實力。電纜行業的發展經曆過紅利期,艱難的黑暗時期,曾作為國民生產總值僅次於汽車製造行業的電纜行業實現彎道超車,逐步趕超世界水平。
1897年3月,我國首根地下電力電纜在上海投進使用,當年使用的那條2700米長橡皮絕緣鉛包護套的照明電纜是進口產品。直到四十二年後(1939年)在昆明(電纜廠)才生產出首根國產電纜。1949年以前,電線電纜行業隻有職工2000餘人,生產設備約500台,年較高用銅量僅6500噸。其中昆明、上海、天津、沈陽四個電線廠共用銅5700噸,產量占全國的87.7%,電線電纜行業發展緩慢。直到1949年新我國成立後,我國的電線電纜行業才得到飛速發展。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電線電纜行業發展迅速,1952年導體量達1.53萬噸,為建國前的2.63倍。
“一五”計劃時期電線電纜行業開始有計劃地健康發展。1953年機械部直屬電線電纜廠有昆明、沈陽、天津、上海、湘潭和哈爾濱等6家。其中沈陽電線廠為我國重點建設項目之一,由蘇聯援助擴建,1956年建成投產改名沈陽電纜廠。上海電線廠擴建了車間、絕緣線車間並籌建電纜車間,於1957年改名上海電纜廠。天津電線廠進口了匈牙利的拉線機和漆包機,建成新的漆包線車間,1963年劃回電子產業部改名609工廠。
與此同時,我國對迅速發展中的私營電線廠逐步進行社會主義改造,並針對當時產品重複、工藝落後、質量低劣的現象采取整頓措施。上海市將當時的105家私營廠合並為18個中心廠,天津市將65個私營廠合並為10個電纜廠,北京市將17個廠合並為北京電線廠,廣州將18個廠合並為廣州電線廠,武漢將3個廠合並為武漢電線廠,福州將10個廠合並成福州橡膠電線廠。通過合營改組,進步了技術和治理水平,促進了生產發展。
為解決電線電纜行業專用設備題目,將私營上海新業鐵工廠改組為公私合營上海新業電工機械廠,以生產線纜設備為主,1952年—1957年共生產電線電纜專用設備221台。
為了開展科研、工藝設計、工藝裝備設計三結合的科研設計工作,1957年10月在上海組建了上海電纜研究設計室,從事電線電纜產品的研究設計、新材料新工藝研究、電纜廠工藝設計、電纜專用設備設計及成套設備選型定型工作,並作為布局技術後方和電線電纜產業的情報中心。
為進步企業治理水平,在學習蘇聯企業治理的基礎上由沈陽電纜廠編製出連續作業型企業的《生產組織設計》。隨後,上海電纜廠製訂了生產作業計劃、材料本錢定額核算、新產品試製、生產技術預備等的工作程序和辦法。其他主要廠也開展了計劃、生產、技術、治理和經濟核算工作,使企業治理水平有所進步。
1958年,各地電線電纜廠競相發展,新建較大規模的鄭州、西安、蘭溪、白銀、貴陽等五家電纜廠同時,大規模擴建湘潭、昆明、上海三個廠。鄭州電纜廠1959年動工完成電纜線車間土建工程後,到1963年修改設計規模後繼續興建。西安電纜廠由哈爾濱電線廠調人參加建設,1959年完成通訊電纜、電磁線車間土建工程並生產一些產品後,即於1962年停產緩建,後又興建銅網車間並投產。1965年從沈陽電纜廠遷來通訊電纜車間,並於當年投產,明確通訊電纜為產品發展方向。
上海電纜廠在1958—1962年建成新壓延車間、電纜車間、通訊電纜車間並擴建電纜車間,生產能力大為擴充。湘潭電纜廠1959年在新址擴建,電磁線車間,1964年又發展了電磁線、塑料、橡套、礦用、船用電纜的生產。昆明電纜廠1958年擴建了、電磁線車間、電纜車間,動工後1961年停建。沈陽電纜廠1960年建成話纜車間,哈爾濱電線廠擴建了壓延、拉拔鋁線車間。609廠在此期間也進行擴建。
這一時期,在合營改組基礎上成立的一批中小型電線廠,如無錫、武漢、天津、北京、青島等地的電線廠,有的進行擴建,有的遷址建廠。此外,重慶、衡陽、佛山、南寧、開封、蘇州、杭州、西安、蕪湖、北京、邢台、榆次、遼源、哈爾濱等地又興辦了不少電線廠、電磁線廠、線材廠。郵電、鐵道部分也建立了一些電線電纜廠。
這期間還發展了一些電纜附件廠,如武漢電纜附件廠、長沙電纜附件廠、無錫塑料製品廠、上海武寧五金廠等。
1958年上海電纜研究設計室改名為上海電纜研究所。1959~1960年間建成各種試驗室及機修車間,並完成高壓樓土建工程。1961年將軍用高頻、海底通訊電纜劃回國防部第十研究院,後發展成為1423研究所。
電線電纜廠從1958年的136個並為1965年的44個,形勢開始好轉。
1967—1968年湖北紅旗電纜廠由上海電纜廠包建,建成後主要產品為超高壓電纜、海底通訊電纜、船用電纜、交聯聚乙烯電纜。還有上海大來電業廠遷蘭州與白銀電纜廠合並建成的長通電線廠,上海塑膠線、鋁線等廠聯合內遷建成的貴陽電線廠,青島電線廠部分內遷建成新泰電線廠,福州電線廠部分內遷建成南平電線廠,哈爾濱電線廠部分內遷建成牡丹江電線廠,杭州電纜廠、溫州電線廠部分內遷建成山河電工器材廠,無錫電纜廠部分內遷建成廣德電線廠、廣州電線廠部分內遷建成花縣電線廠,沈陽電纜廠部分內遷撫順清源建成8290電線廠。
1966年—1976年又新建了一批廠。郵電部係統建立了侯馬電纜廠、鐵道部係統建立了焦作鐵路電務器材廠、天水鐵路電纜信號廠等。
我國第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召開和第六個五年計劃的實施,使電纜行業職工積極性又重新出現高漲局麵,1979年導體用量上升到43.92萬噸。1979年中心提出“調整、改革、整頓、進步”的方針以後,我國基建規模大幅度壓縮,電線電纜需要量隨之下降,但隨著家用電器產業的發展,部分產品如細漆包線需求激增。隨著調整取得的成果,生產回升,1985年導體用量上升到62.30萬噸。
改革開放中外引內聯的開展,使跨地區、跨行業的內聯企業也有較快的發展,同時,鄉鎮企業、地方企業又在大批湧現,其數目之多是過往所未有的。但是,一直到上世紀90年代前,國有企業在我國電線電纜產業占有不可動搖的對統治地位。80年代形成了南北兩霸,即沈陽電纜廠和上海電纜廠;至90年代形成了沈陽電纜廠、上海電纜廠和鄭州電纜廠三足鼎立的格式。
隨著改革的深進發展,從90年代中期開始,國有企業逐步退出曆史舞台,民營企業在行業中占有比重逐年上升。在“九五”、“十五”的十年發展中,我國電線電纜行業內的經濟成分也完成了重大轉變。改革開放初期主要由國有經濟為主、集體經濟為輔比較單一的經濟成份組成,經過這段時間的改革調整,已逐步轉變為以民營企業為市場主體,三資企業搶占大量的高端市場,國有企業在市場中的占有率不斷萎縮的形勢。
據上世紀80年代末期的行業調查顯示,當時原我國定點的國有企業的產值要占整個行業產值的48%,而到了2004年,國有企業產值則下降到僅占全行業的4.05%,民營企業產值所占比重卻由原來的40%上升到70%以上,可見,民營企業此時已在行業中占主導地位。而且部分民營企業已完成資本積累,生產設備和治理均已上了一個台階,有些比較好的民營企業水平甚至遠超過了原我國定點企業。同時,三資企業也已完成起步階段,進擴大發展時期。2004年,在我國電線電纜行業銷售收進前十名企業中,僅有江蘇寶勝團體有限公司一家是國營企業,其餘均為三資企業或民營企業。
近幾年來,我國電纜行業一直在重新洗牌,國企成了企業吞並和重組的關注焦點。如今,我國電纜行業企業轉製和資產重組已進入白熱化階段。就全國較大型的幾家電纜企業來看,企業吞並、並購、資產重組十分激烈。亞洲較大的沈陽電纜廠已經解體,一部分成為日資的沈陽古和電纜公司。上海電纜廠已不複存在,其三分之二的資產已經與日本藤倉合資。鄭州電纜團體公司也正在在被多家中外公司垂涎,2007年被中科英華高技術股份有限公司注資控股。中部大型電纜企業紅旗電纜廠已被實力強勁的民營內資電纜企業並購。內蒙古電纜廠已被上海電纜有限公司吞並。據傳,西南老牌電纜企業南寧銀杉電纜公司也正在被吞並中。國企被並購既演繹出我國國有電纜企業一種悲壯,也演繹出的他們的命運,它們那些輝煌的業績已經成為我國電纜史上光輝的一頁。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巨大的電線電纜市場深深地吸引著產業發達我國的電纜製造商前來投資設廠,並且取得了很好的業績。外資在華建電線電纜工廠,產品覆蓋麵廣,幾乎涉及所有電線電纜產品領域,從220-500 kV高壓和超高壓交聯電纜,到細小的電子線纜,無所不有,工廠規模也有大有小。這些外資主要來自日本、美國、英國、法國、德國、荷蘭、瑞士、新加坡以及我國香港和台灣等地。世界知名電線電纜製造商Prysmian(普瑞斯曼-意大利)、Nexans(耐克森-法國)、Pirelli(比瑞利)、Sumitomo(住友)、Furukawa(古河)、Siemens(西門子)均已在我國建立了合資、獨資企業。他們來華建廠的目的是利用我國廉價的勞動力和優惠政策,製造高水平的產品,既可取得我國市場份額,又可以低本錢參與國際競爭,獲取較大化利潤。這些電纜大鱷已經占領了相當大的一部分國內高端電纜市場,取得了驕人的成績,在我國市場上大顯身手。其中,普瑞斯曼與寶勝合作建造超高壓電纜生產線,日本古河電工和台灣華新麗華的110-220 kV交聯電纜已經在我國占據了相當大的市場份額。法國耐克森公司的特種電纜以及交通用電纜在我國具有相當高的聲譽,正在不斷地打進一些重點工程。荷蘭飛利浦和德國西門子公司的光纜在我國早已家喻戶曉。美國CTC公司的ACCC導線又成功地打進我國市場並開始建立製造基地。還有很多做漆包線、電子線、電源線的公司等。
民營企業方麵,不僅其產值已占到我國的電線電纜產業總產值70%以上,而且已經形成了一批在行業內有極具影響力的大型企業,並由此帶動了我國電線電纜產業集群的形成和發展。
江蘇省宜興市,自上世紀中期以來,發展成為我國較大的電線電纜生產基地,遠東電纜有限公司,年產值均勻以40%的速度遞增,2006年完成產業產值超百億元,成為名副實在的行業“巨鱷”。官林鎮更是建成了行業知名的“我國電纜城”,產品主要以電力線纜為主,年產值超千億元人民幣。江蘇蘇州吳江地區形成了以亨通集團等幾家大型企業為龍頭的通訊電纜、光纜生產基地,在全國占有該類產品前十強中的半壁山河。江蘇省溧陽市以上上電纜為龍頭的電力電纜生產企業,逐漸成長為為國內電纜企業的標杆,其精益成本控製使國內企業難以企及。華北地區形成了以寶豐線纜團體、新華線纜團體、天津塑力電纜團體、永進電纜,河北華通等團體等為代表的電線電纜產業基地,主要分布在寧晉、河間、霸州等縣市,主要產品也以電力電纜和橡套電纜為主。
廣東珠三角地區是目前我國電線電纜產業結構較為公道的產業集中地。該地區除了擁有具有廣東電纜廠、南洋電纜廠、新亞光電纜廠,規模效應的大型電線電纜企業外,還擁有大量的以生產附加值較高的電子線纜、電器裝備用特種線纜為主要產品的專業化企業,且有大量產品出口,東莞虎門是我國電線電纜出口的主要地區。
安徽省則形成了以無為縣為核心的特種線纜生產基地,並正在著力打造全國較大的特種電線電纜高新技術產業基地。
山東省則形成了以青島漢河、山東魯能(特變魯纜)、山東陽穀幾家骨幹企業為龍頭的電線電纜產業基地,在行業中占有相當的市場份額。電纜基地有宜興官林鎮,江蘇省吳江市七都鎮,無為縣高溝鎮,東莞虎門,河北寧晉縣,交映爭輝。
長三角地區,以完備的產業鏈在電纜行業占據半壁江山,電力電纜大企業,江蘇五大廠遠東,上上,寶勝,亨通,中天。這些企業在完備的產業鏈基礎上,積極轉型,打造核心產品。遠東轉型新智慧能源,上上以電力電纜為基礎,核電電纜,橡套電纜為盈利點,深化精益生產。寶勝被中航工業收購,是為數不多的國企央企。亨通集團布局高壓海纜後,積極布局走出去戰略,在多個我國並購建廠。
另外,初步具備產業集群效應的還有浙江溫州電纜城、杭州臨安電纜城、福建南平電纜城、湖南衡陽金杯電纜城等。
一座座“電纜城”的崛起,不僅是我國電線電纜產業的一道美麗的風景線,更是我國電線電纜產業開始走向成熟的標誌。當然,這裏所說的電纜城,並不是集貿市場上的商品銷售攤位集中,而是大規模的電線電纜製造工廠及相關產業的集成,是產業集群的初步形態。產業集群的形成、發展和成熟將成為我國電線電纜產業逐步發展壯大的重要標誌。以上這些地區盡大多數還不是嚴格意義上的電線電纜產業集群,僅見雛形。實際上,這些電纜城基本上都是區域性行業合作組織,眾多電線電纜製造廠的相對集中而已,產權分散,由當地組織出麵組織治理。要達到整體大於個體相加,並真正發揮地區資源、品牌等的集中上風,仍有較大的間隔。產業集群並不是簡單的堆,而是嚴格按科學規律的有機結合;它是產業發展的一種進程的自然結果,不能一揮而就;電纜它也不能盡對化,不排除按經濟規律的有分有合,公道地跨地區布局。從發達我國的地區產業趨勢看,產業集群是產業與區域的有機結合,具有明顯的產業特性、地域特性與交絡特性,能夠產生極強的競爭力效應。而電纜產業集群是世界電纜業百年發展曆程中,大浪淘沙殊途同歸的成功模式,也是包容了現代電線電纜產業規模效益、精益方式、技術設計之大成的“模塊集約地”。
集成規模化大生產,使得料重工輕的電纜行業需要穩定的市場和大量的現金流,電力電纜的利潤受到了極大衝擊。2013年生產許可證放開,新增近3000家電纜公司,較高峰曾達萬家電纜公司,產能嚴重過剩。2015—2017,經過市場的殘酷篩選,又有近3000家電纜企業退出角逐,偃旗息鼓。
2010年中央二台經濟半小時的紀錄片“52座立塔的背後”,揭露了電纜行業產能過剩的局麵,導致生產高壓電纜的廠家生產不飽和,高壓電力電纜利潤空間一落千丈:舉個簡單例子,原來生產2米電纜就能賺1米電纜,利潤近50%,到了2015年左右高壓電纜利潤僅存20%左右,加之各種費用偏高,淨利潤趨近於0。產能不飽和,控製不好的廠家,做高壓超高壓電纜已經處於賠本狀態。有人戲言,高壓電纜已經不如較簡單的布電線的淨利潤高。
電線電纜的進出口方麵,近年來我國的電線電纜產品已經基本可以滿足國內需求,進口產品主要集中在220 kV及以上超高壓電纜附件、超微細漆包線、核島內部用核電站電纜等高科技產品,而電力電纜、橡套電纜、排擠導線以及某些特種線纜已經大量出口,出口額逐年增加,自1999年以來,電線電纜進出口貿易一直保持順差,出口額已經占到整個電線電纜產業年總產值的12%左右。另外,我國的電線電纜專用設備在上世紀90年代中期以前主要依靠進口,隨著我國電工機械行業技術水平的不斷進步,目前電線電纜專用設備的自給率已經達到70%以上,並且有部分電線電纜專用設備已經批量出口至東南亞、東歐及非洲我國。前文所述的外資電纜製造商一再萎縮,基本退出常規電纜的競爭,僅保留特種用途電纜模塊。
經過改革開放以來近40多年的發展,我國電線電纜產業已經形成了相當規模,基本具備了參與國際競爭的實力。電纜行業的發展經曆過紅利期,艱難的黑暗時期,曾作為國民生產總值僅次於汽車製造行業的電纜行業實現彎道超車,逐步趕超世界水平。